编者按:张素英,女,中共党员,副教授,通识教学部“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主任,主讲《科幻与想象力》《中国哲学智慧》《三晋文明与山西精神》三门通识课程,2013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西方哲学”专业。任职以来主持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7篇。2018年作为带队老师之一赴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交流访问、2024年作为带队教师之一赴英国格拉斯哥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曾于2018年、2023年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主办的通识教育研修班。 2024年获得第四届“智慧树杯”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获得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2022年获得西浦全国大学第八届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2021年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获得远景卓越教师称号,2017年、2021年分别获得远景骨干教师称号。
2014年8月我踏入六扇门,入职通识教学部,与张晶晶老师、赵云老师、罗娟老师、高洁老师、杨晓玲老师(现远景学院教师)、赵静老师(现电影评论中心教师)、贾云霞老师(现电影评论中心教师)、李先锋老师(现创意写作学院教师)共同成为体育滚球官网的第一批通识教师,开启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
在学校的十年,不仅是我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与通识人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十年,在这段时光里,我们既有迷茫、突破,也有感动与收获。
在迷茫中启航
来到学校我的第一个身份是“西方哲学史(罗素)”“佛教文化”两门通识选修课的主讲老师。当我满怀期待的要与学生进行哲学辩论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的时候,迎接我的却是学生们一脸茫然和不知所措,这令我措手不及,我不能理解如此有趣、有料的哲学思辨,为什么学生不感兴趣。当然这样的困惑是通识教师共同的难题,于是5教405成了当时最热闹的办公室,老师们在这里热情地讨论,讨论的焦点就集中在“如何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老师们没课的时候基本都在办公室备课,为了适应学生的学情,我们的授课内容更新得很快,周一上完课马上根据课堂反应调整课程内容,往往周二的讲课内容与周一不一样,周五的内容与周一又大不相同。为了精准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我们始终秉持严谨的态度,细致入微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并随时抽查他们的笔记。每当夜幕降临至11点,教学楼的大门缓缓关闭,而我们往往是楼管阿姨温柔催促下,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的最后一批人。如今,昔日与我并肩备课的几位老师已转至其他部门,那位时常提醒我们的楼管阿姨也已离职,但那段在迷茫中不懈探索、共同成长的快乐时光,依旧深深激励着我。
在突破中沉淀
2017年为适应学生培养方案的调整,“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这一课程从面向大三学生开设调整为面向大一学生开设,所以我们需要同时满足两届学生的开课需求,大班授课和多开课成为课程组的新任务。在2017年的秋季学期,我肩负起了前所未有的重任,同时教授着13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介于250至300之间。从周一到周五,我的日程被紧凑地安排为“下午+晚上”的连续授课模式。我的日常工作节奏是这样的:每天上午,我都会根据前一天的授课反馈精心调整课程内容;而下午和晚上,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紧接着,次日上午,我又会基于最新的教学体验再次优化课程内容。与我共同面对这一挑战的还有“音乐剧”课程组的王健老师、白强老师以及现任电影评论中心主任的张婧老师。那个秋季学期,虽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但正是在这种“连续授课与不断迭代课程内容”的实践中,我逐渐找到了通识课程建设的核心方向,即“专题式的教学内容结合话题式的课堂设计”。这一发现不仅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促使我主持了2017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愿景”。也是在这个意义非凡的学期,我有幸成为了“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课程模块的负责人。回顾2017-2018学年,我在忙碌与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在摸索与实践中逐渐明晰了通识教学的方向。尽管身心疲惫,但那份源于教学探索与成长的快乐却如影随形,让我倍感充实与满足。
在感动中反思
为了更好地建设通识课程,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哲学课程组筹办了“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目前“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吸引8000多名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也从最开始的“经典阅读、读书报告、读书汇报”三个方面不断拓展成包含“经典阅读”“哲学话剧”“哲学观影”“哲学实践”等多种类型的系列活动。回想起最初与李海东老师、刘婵老师、胡彦彦老师以及毕芳荣老师携手筹备“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的那段时光,尽管他们如今或已转岗,或已踏上考博的征途,但那段共同奋斗的记忆依然鲜明如初。在筹备过程中,我们曾因活动内容、形式及具体环节等细节上的分歧,像稚嫩的孩童般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一度因意见难以统一而萌生了请领导裁决的念头。然而,如今回想起那些争执与分歧,心中却充满了无比的感动。感动于那份对活动的执着与热爱,更感动于我们在争执中所展现出的相互包容与理解。如今,我有幸与赵振滔老师、时笑婉老师以及赵亚楠老师继续携手,共同为“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的筹办贡献力量。我们将课后活动全面覆盖至所有上课学生,并将活动成绩纳入课程平时成绩体系,旨在通过这一方式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与热情。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更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与内容,
为了凝聚更多哲学爱好者阅读经典,哲学课程推动成立了哲学社团——正蒙思辨协会。赵景龙、徐业云、柴欣、吴思雨、张荣、李家鹤、冀童欣、郝雨露等8位同学先后担任过社团社长,社团为哲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读经典、讨论经典、感悟经典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团是幸福的。然而,对于历任社长而言,他们的角色既充满了幸福,也不乏挑战与痛苦。他们需要处理社团繁杂的日常工作,需要带领学生分析经典文本,需要凝聚社员的归属感等。但正是这些磨砺与挑战,成为了社长们自我成长与突破的契机。如今,历任社长有的已经毕业,但社团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我与社团共同见证了社员们的成长,这里留下了我们共同的蜕变与感动。
在收获中感恩
2021年通识教学部划分出“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社科”两个教研室,我有幸成为担任“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包括12位专职教师,分为心理学、历史学课程组,哲学类、艺术类课程群,在教研室集体听课、评课基础上各课程组每周进行课程教研,教研室全部课程均完成面向非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重构,且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试点,所有课程均依托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资源建设、并开辟第二课堂活动。教研室讲师及以上职称的老师全部主持省级教科研项目,并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
作为课程负责人我牵头的“中国哲学智慧”课程被立项为校级线下一流课程,课程加入“西浦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教育部跨学科课程改革虚拟教研室”,我也带领学生获得山西省经典诵写讲大赛、山西省人文知识竞赛、通识素养大赛多项奖励。经过十年的积累,我与教研室的老师们不断突破自己,也取得了相应的收获,我们在收获中感恩彼此。
通识人,加油向前冲
还记得,2014年通识教学部成立之初,张晶晶老师给部门工作群取名为“通识加油向前冲”,十年来通识人“从课程设计、课堂改革、课后活动、课程考核”等方面不断加油向前冲。2024年以后,当初的通识人或许已转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但通识人“加油向前冲”的脚步依然在延续。
十年光阴荏苒,通识教育的种子在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模块”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通识人也经历了从最初的迷茫到后来的突破,再到如今的收获与感恩。展望未来,无论角色如何转变,通识人的初心不变。我们将继续秉持“通识加油向前冲”的精神,携手共进,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