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侯林莉,女,中共党员,2021年10月入职十大体育滚球平台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完满教育办公室主任。三年来,坚守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累计指导班级8个,学生300余人。工作期间,荣获暑期“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工作者”、互联网+创业大赛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完满教育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0余项,所带班级荣获优秀班级、十佳五四红旗团支部、十佳完满团支部等奖励9项,指导“PC计划”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省赛铜奖。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发表思政教育相关学术论文4篇,主持、参与省级课题3项。
当我怀揣着对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的好奇与不安,初踏入十大体育滚球平台这片教育热土时,“多姿多彩”成了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原本教师这个职业不在我的计划之内,没想到一毕业就与完满教育撞了个满怀,何其幸运。如今我已工作三年,细数我与信院的故事,有太多变化和成长,回首看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先开始 再调整
在2021年的金秋十月,初出茅庐的我意外地“中途”接手了229名专升本学生。这群“大孩子”与我年龄相仿,沟通上自然没有隔阂,但真正投入到学生工作中时,我才意识到任务的艰巨性远非想象中那般简单。完满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学生的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提供、奖勤助贷的审核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这些工作既难以迅速显现成效,又难以用简单的量化标准来衡量。让我这个新手辅导员应接不暇,内心也随之涌起了焦虑与困惑,如何迅速适应这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如何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成为了我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实践中逐渐成长。处理突发情况变得游刃有余,与学生的谈心谈话次数日益增多,走访寝室的时间也在不断累积。频繁地前往保卫处、派出所和医院,让我对学生的信息了如指掌,每一次的接触都让我更加深入地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独特之处和潜在才能。如今,我的工作已经步入了一个有的放矢、不断完善的新阶段
起初,我对“完满工作”这一概念既陌生又笨拙,犹如初涉未知领域的稚子。刚接手工作,我便负责学院艺术实践模块,从学生干部那里听到的第一句话便是“非常卷”。当我翻阅历年资料时,信院对学生艺术作品那近乎苛刻的高标准追求,令我瞠目结舌。于是,一个问号在我心头萦绕:艺术经验匮乏的我,究竟能为此做些什么?便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面对舞蹈大赛,我一次次调整方向,一趟趟跟进排练,一遍遍抠细节,力求将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做到极致。然而,最终的成果却未能如愿以偿。当我目睹学生们眼中闪烁的落寞与不甘的泪光,尽管嘴上安慰着“没关系,尽力了就好”,但内心却充满了心疼与自责。我深知,“能做什么”的局限,让我必须转变为思考“要做什么”。紧接着,合唱比赛的号角吹响,原创、音准、台风、指挥等种种要求纷至沓来,令我应接不暇。我四处求教,问前辈、找领导、求外援,决心打破常规,力求创新。这一次,我的努力似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当比赛落幕,学生们在乌马河剧院摇旗呐喊,我们心中的火苗被重新点燃,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也给我和我的学生干部上了重要一课:“失败不能失望,勇敢面对挫折,才能有所成长。初次和完满教育交手的过程,不那么完满,却弥足珍贵。”
守望相助 共同成长
2022年,我的工作调整到负责志愿服务模块,指导7支专项志愿服务队。受疫情影响,第二学期学生干部未返校,工作多为线上沟通。直到暑期“三下乡”,我才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网友“,为保障学生安全和活动效果,我们决定成立移动的党史宣讲团。7天6座城,我们一直在路上,紧张的行程催化出了矛盾,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学生为家乡做了实事,实践结果超出预期,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在这段与学生同吃同住的日子里,让我对“师生共同体”有了新的认识。
那年冬天,校园生活被疫情打乱。在最艰难的时刻,“线下奔波、线上唠叨”是我的常态。作为学院志愿服务模块指导教师,除了为责任楼栋学生送餐上门外,还要组织学生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同时,我的学生正值就业关键期,他们的备考状态和心理健康是我最担心的事情。从那天起,平常只发就业信息的微信群,变成了我们互相打气、传递温暖的港湾,看到这群“大孩子”争当志愿者,分享日用品,我才意识到他们真的长大了。后来,拍毕业照的时候,一位班长说道:“来到信院,感觉在和世界谈恋爱,我们被照顾的很好,两年没待够,好想留下来,莉姐以后有事就喊我,别不好意思,我们都是你的‘靠山’。”红着眼眶送走了我的第一届毕业生,和他们相伴的两年,重塑了我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我们成为了彼此的依靠。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与学生们在各类比赛中并肩作战,一起成长收获了很多。路演和答辩贯穿了我的完满生涯,信工学子如何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风采便是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做的多,说的少”是我们的“特点”,在全校提升表达力的背景下,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倾力一搏。材料再精美,形式再新颖,卷到极致,不如做出不同。为此,我和学生干部们连续数个夜晚灯火通明,经历了无数次的思维碰撞与方案迭代,每一次争执都是对“非信工”方案的挑战与重塑。我们带着疲惫却坚定的眼神,走过了比赛的全程,最终为学院赢得了五四红旗团总支的殊荣。我清晰地记得,在多功能报告厅外的走廊上,学生干部们焦急地等待着比赛结果。当听到“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名字被宣布时,一位身高一米八的大男孩瞬间泪如雨下,仿佛回到了纯真的孩童时代。那一刻,所有的汗水与泪水都化作了无价的收获,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完满教育所带来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力量与魅力。
关于完满 感觉有做不完的事
这三年,我的工作内容由单项逐渐变为综合,仿佛每一天都沉浸在忙碌的海洋中。朋友们时常好奇地询问我的日常,而我有时也难以一言以蔽之。除了履行好日常的职责,我还投身于诸多特色鲜明的专项活动中,从毕业典礼,学校妇代会、“你好春天”教职工酒会、“中德之夜”酒会、到首期“相约书院·校长共膳”2023师生高桌晚宴、街舞大赛的志愿服务和嘉宾专访等等,一项项活动如行云流水般接连不断。面对挑战,我总是迎难而上,力求将每个活动都做到尽善尽美。若问我这忙碌背后的意义所在,我想,那正是我在确保活动圆满进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统筹协调能力、各环节间的巧妙串联以及不同任务间的灵活交叉。感谢这期间遇到的每一个“麻烦”,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如何善后,每一次考验都是自我成长的淬炼。
“到底什么是完满?”这是我思考的第四个问题。第一年参加“辅导员说完满”精品课件评比的时候,获得了优秀奖,觉得自己大概也是能讲清楚的。直到,看到前辈们跳出文本框架的多样性演绎,听到三校四区交流时小组汇报的突破性尝试,接收到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的真实性反馈,我想“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模块”的育人模式,简单的话语是不足以完全概括的。完满太丰富,它给予我们方向、兴趣和动力,它是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时仍有探究世界的热情。
时间会回答成长,成长会回答梦想。正如董事长彭鸿斌博士在《梦想与实践》中所言,“没有理想主义的情怀,是做不了好的教育的。”在信院,做一名辅导员真的很幸福。这里像一个“造梦场”,它把世界都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能在完满土壤里种理想主义的花,也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可以“友好地为所欲为,放肆地野蛮成长”。谢谢你,阿信!
学生的心里话:
“我在信院受教育,对学校的感情难以言表,希望通过在西部计划工作岗位上的认真表现来表达我对母校的爱。同时,我很幸运遇到了侯老师!她不仅是我的辅导员,更是我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毕业时,我选择了西部计划,她支持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了才发现,在完满教育中的所有经历都能‘拿来用’,很多任务都是自己原来接触过的完满活动。在侯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已经能独立完成许多事情。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常常联系,请教她很多事情,她还是那样的耐心解答,在困难时鼓励着我。在这里,想说一声感谢,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培养与爱护!”
——物联(专升本)2106班 苏龙
“印象中的侯老师,总是虚心向学生‘请教’,耐心聆听我们的想法,成为了一个最不像老师的老师。我们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的盛夏,那时的我稚气未脱,总以为对与错中间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在‘三下乡’活动中与侯老师争执不下,原本我以为我们的关系会因为我的任性而止步于此。然而她并没有责怪我,也正是因为她的包容,我们的关系超越了师生,更像是朋友亦或是知己。非常庆幸,来到了信院遇到了她,让我在自己最迷茫的时候总能想到,她逢人就夸我有多么多么的优秀。在这里我也想说:‘侯老师,你是我心中顶好顶好的老师。’”
——数据1902班 温佳
“莉姐,是一个温暖的人。在学生会这三年,总是对我温暖相待,既是我的引路人,又是我成长的陪伴者。最初,我负责学院团务工作,结果在志愿服务活动里找到了青春热爱。但是从组织部到青协,工作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开始的不适应让我犹豫了。莉姐和我聊到深夜,一边梳理工作任务,一边抚慰我的情绪。这条完满路,我走了三年,走过的每个‘关卡’都有她的帮助。我从只有一腔热爱的志愿新人,成长为学院志愿服务的领头雁,褪去青涩,在极致的完满教育中锻炼出能组织、善表达的宝贵能力,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计科2102班 翟冬垒
“信院最打动我的,不仅是图书馆前的碧草与六扇门前的霞光,还有辅导员侯老师身上闪闪发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她总说,我们拿到的是人生的体验卡,不是任务表。于是,不论是辅导员说完满还是完满团支部活动,她都十分用心,变着花样给我们讲完满理念。我也在其中受益良多,在演员、主持人、答辩者等角色中成长。她用自己的言行,点燃我内心的火苗,激发我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很开心,在完满教育中遇见了一个好老师,她鼓励着我向前走。”
——物联2202班 蔺佳乐
撰稿:侯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