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院读大学

刘婷:审阅1366篇新闻稿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16 17:42:06 点击:

刘婷,女,2003年4月生,山西吕梁人,十大体育滚球平台淬炼·国际商学院审计2102班太行书院学生。怎样把新闻写好?是刚进大学的刘婷面临的苦恼。为此,她在别人的引荐下,先参加了一个读书群,由此,她终于发现了写作的奥秘。

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团委宣传部,对新闻写作产生了好奇,想着写作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不需要和人沟通交流,可能更适合性格内向的我。可惜,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新闻类文体,一连写了几篇稿子都折戟沉沙。后来,经人指教,虽然格式上写得中规中矩了,但却没有多少吸引力,更要命的是,很快就陷入了程式化、套路化之中。

先去读书

我很苦恼,主席建议我,可以多读读书,并推荐我加入一个由老师和同学们组建的读书群,群名叫 “瞎看什么”。主席告诉我要每天坚持阅读,然后将读书感悟发到群里,供大家一块讨论交流。

我观察了两天,发现大家读书的种类不拘一格,就惴惴不安地写完第一篇关于新闻稿的阅读感悟,发到群里后,得到了一连串的鼓掌表情包,这让我逐渐有了信心。而老师则私聊我,建议读一读文学作品。对此,我多少有些不解,写新闻稿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老师说写作能力的提升关键是阅读,通过阅读促进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

我不明觉厉地从图书馆借阅了一些文学作品,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迅速了解故事全貌,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到群里。在大家一次次的夸赞中,我开始慢慢享受这个过程。我开始感觉到,每一次的读书分享,都是一次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不过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很快就又遇到了瓶颈,我意识到,读后感翻来覆去都是一种模式,区别仅仅是不同的人物名字和故事而已。

苦恼成倍增加,直到有一天我开始阅读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一部小说《生死疲劳》。我试图一口气读完,但很快遇到了困难:文字在眼前跳跃,我却像是在看陌生的代码,疑问在我脑海中盘旋:西门闹为什么会变成驴?以驴的视角写故事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我只能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读相关书评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但每个人的解读都像是一面面不同的镜子,映照出各自的观点,却未能给我一个清晰的全景,反而把我的脑袋搅成了一团浆糊。

我只能硬着头皮重头读,细细咀嚼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逐渐沉浸在文本中,开始感受到西门闹的冤屈、愤怒和无奈。随着故事的推进,西门驴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我隐约地能感受到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困境与挣扎,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我惊讶于自己的理解,就好似被带入了角色一样,沉浸在他的世界里,看着他每一次的选择,经历着他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又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西门驴的象征意义,它的形象在我心里逐渐丰满起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承载着深刻社会和哲学意义的角色。西门驴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和悲剧。它不仅仅是一头驴,它代表了那个时代所有被压抑、被误解、被牺牲的普通人。

前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等合上书沉思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转世故事,而是作者通过这种荒诞的设定,探讨更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我想将这种理解融入到写作中,结果笔力跟不上思考的深度,遇到了如何用文字清晰表达所思所想的难题

我决定再读一遍,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录下每一个想法和感受,将这些零散的想法组织成连贯的段落。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最后的成稿让我获得了思考的提升:“《生死疲劳》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希望。”

当我把读后感分享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表达了震惊,认为我是坐着火箭直线进步。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找到新闻的生命

此后,我先后读了16本书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类文章。通过不断阅读和写作,我不仅仅获取了知识,更体验了不同的生活,学会了对人和人的情感的关注,开始尝试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这对我后来的新闻写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不久,学校举办了“乌马河·全国高校街舞大赛”,我们宣传部负责撰写新闻稿。我带头上阵,在比赛前到达现场,正遇上参赛舞者们在热身,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做着准备。往常我会忽略这些,认为新闻稿的重头戏应该是记述比赛过程的跌宕起伏,关注最终的获奖结果。可那天,我却将目光锁定在了这些参赛者与工作人员的身上。

我的心里始终盘亘着一个念头:人物才是核心,生动形象指的不该是文字,应该是他们。是为比赛呈现最好自己的他们,是为比赛有更好呈现的他们!

我看到,在镜子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动作的参赛者,每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踢腿,每一个或潇洒或顺滑的转身,都是那么专注。

我记录着,参赛者脸上或激动、或紧张、或不安的表情。我听到音乐响起时,他随着节奏调整呼吸,眼神中闪烁着专注和决心……他是参赛者伯仲。

我看到,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在现场左跑右跑,忙前忙后。从赛前一天开始检录,他要么在引导选手,要么穿梭在人群中传递着检录信息,留给他歇脚的时间,唯有对接完一所学校的检录信息,等待另一所学校的人员到达的几分钟。

我记录着,在两天时间里,他接待了近 30 所高校100余名舞者。他说:“作为志愿者,我们就是选手对信院的第一印象,一定要做到热情周到!”他是志愿者李翔。

我看到,活动前期一直坚守在舞台搭建现场,全力保障现场的灯光音控。

我记录着,直到比赛进入尾声,他连续 18 小时的工作状态才算告一段落。他说道:“本次比赛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打造专业级赛事舞台,今年新增的高清转播屏让现场舞台效果更好的同时,也会放大每一处错误,所以我们只能全力以赴,尽力做到全程零误差。他是灯光音控学生负责人崔佳宇。

崔佳宇、李翔、伯仲……还有许许多多台前幕后的人员,用无悔的付出造就了街舞大赛的完美呈现。

于是,我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了:这!就是街舞|那些比赛背后的坚守与热爱——2024Wild Energy乌马河·全国高校街舞大赛侧记。

这次报道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特的,而我们的使命便是去揭示并讲述这些故事。

这次报导活动,给了我一个认知实践的机会,让我把从读书中获取到的收获进行了验证。由此,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如果说鲜活的人物是小说的生命,那么新闻同样有生命,是记者的思想为新闻注入了生命。

1366篇新闻稿的收获

从那以后,我就像是武侠小说里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的主角一样,学会了细致观察、精准表达,找到了在记录事实和传递真挚情感间的平衡,新闻写作能力突飞猛进。

对写作充满信心的我,暑假报名成为了中青校园的实习编辑,与来自全国高校的208名同学一起奋斗了一个假期,主要负责“三下乡”社会实践稿件的审核编辑工作。

这项工作工作量巨大,几乎每分钟都会收到大量稿件。作为一审编辑,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这些承载着通讯员心血的稿件符合发表标准。

那段时间,“一个头两个大”是我的真实写照。中青的投稿类型五花八门,包括图片新闻、视频新闻,还有专为三下乡活动设立的专题报道等等。每一篇稿件都有严格的格式和字数限制,我需要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比如电头内容不完整、导读内容冗长,图片角度过于单一或者文章描写的活动信息不完整等。

由于要给各校留足投稿时间,我们一般是下午或者晚上才开始审核。打开网页,我一篇接一篇地阅读稿件,每一篇都要仔细检查。有时候,碰到小错误我就直接在文档中修改过审,有时候则会写下详细的批注,告诉通讯员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后做退稿处理。

这份工作很累,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盯着屏幕直到眼睛酸胀,但是,每当我看到一篇篇标注我的编辑身份的稿件发表出来,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因为这些稿件能够发表有我的一份功劳。

我还要与通讯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审稿时最痛苦的不是稿件数量,而是质量,不少通讯员醉心于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不仅让文章的核心信息变得模糊,也增加了阅读障碍。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注意事项,指导大家如何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想法,如何观察充满吸引力的细节,如何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如何通过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场景氛围和人物情感……

虽然很累,但这项工作给我带来的收获巨大。前后审阅了1366篇新闻稿,稿件记录的一个个事件,向我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而且,发现了大家存在的问题,提醒自己应该注意的问题,这对我自己的写作也是一种巨大的提升。我现在才理解了,只有学会站在编辑的角度上看问题的记者,才有可能是一个优秀的记者。

回顾在信院的这几年,我前后采写了268篇大型活动新闻稿,再加上1366篇的编辑经验,不仅让我磨炼出了成熟的文笔,更让我的思想逐渐成熟,我看待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都得到了提升,对表达和人生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成长中,我一定能够成长为用笔记录生活,用文字影响、启发他人的写作者,这也是我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