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晚,博学楼203教室中,一场关于“何以为生”与“以何为生”的分享报告会正在进行。滚球体育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的高培月老师带领同学们重读马克思的初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从中去寻找关于青年如何树立择业观的正确解答。
高老师首先与同学们分析了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现场互动,发现青年大学生的择业观普遍存在择业目标物质化、自我定位模糊化、择业心理从众化和职业道德淡薄化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从个人角度来看,学生个人自我认知不清晰,片面追求经济独立,却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物质丰富,经济飞速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之更功利化,倾向高收入、有权利、更体面的行业。在学生个人的社会关系中,父母和亲友的直接影响甚至会代替学生决定未来职业选择,造成学生独立性差,对家庭依赖性强,也就缺少对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
以上问题如何解决?高老师带领大家回到1835年8月12日,寻找一位17岁的德国少年——马克思,在他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寻找答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全文只有数千字,却用清晰的逻辑展现了马克思的才华和思想高度,值得当代青年大学生阅读。
通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工作?那就是为了让自己趋于高尚而工作。而要选择一份让自己高尚的工作,就必须学会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可是,马克思提到我们内心的声音很嘈杂,这些声音甚至可能须臾而生,须臾而逝。真实的心声很容易被淹没。我要如何知道哪一个声音是内心真实的声音呢?
高老师在讲解中指出只有做到三个要点,才能真正把握真正的心声,寻找到让自己高尚的职业。首先,要把握个人兴趣能力和社会的基础条件。个人兴趣的把握需要谨慎,马克思指出有些“内心的鼓舞是一种自欺”,只是我们为了诱惑或者逃避而进行的自欺。而确定真实兴趣需要深入了解,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个人能力需要找准自身优势,且符合自身水平。马克思不赞成青年选择“力不能胜任的工作”,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有意义。而在把握社会条件过程中,需要参考社会关系的建议而非由他们来代替自己做决定。
其次,青年在择业时应当确定评价职业价值的正确标准。高老师将这个标准解释为“尊严”和“信仰”两个关键词。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所说,有尊严的工作才能让人高尚起来。让我们摆脱功名利禄的奴役,真正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而建立在正确思想上的职业信仰,才不会让我们凭一时冲动去做事,才能够成就大事。
最后,青年在择业中应当追求高尚的境界。马克思在17岁时就明确了“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因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高老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各位同学职业应当在为人民奉献的过程中永恒的发挥作用,这样才是一份真正能够让我们高尚的职业。
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是完成“两个一百年”任务的践行者。职业选择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人生转折。在这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重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人生舞台上成就出彩人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