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儒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关系——本学期学术讲座第一讲顺利开讲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9-29 00:00:00 点击:

9月20日晚上7点,滚球体育本学期学术讲座第一讲顺利开讲,由创意写作学院徐建华教授在博学楼203教室作了主题为“国学·儒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关系”的报告。

徐教授的报告分三个方面:首先,徐教授讲了“国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徐教授说“国学”的概念,发轫于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期。当年,留日的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把这个概念作为名词引进中国来,专指在中国本土上发生而为中国所特有的学问。中国“国学”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其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等等。但是,就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而言,“国学”范畴虽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却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现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十八大结束(2012年11月14日)不久,2012年 12月 26日习近平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要把三件事放在心上: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不要搞小了。这就是今天“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层面来源。

在这个问题上,徐教授结合了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外延,并把政治与文化联系起来讲,更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避免了文化的固化解读,从这一方面来说,徐教授的思考是更加深入的。

其次,徐教授讲了“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2008年3月,季羡林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冯其庸也赞成“大国学”的概念,提出要把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也吸纳到国学里。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文章《大国学就是新国学》,其中说“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国学的范畴里来,使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当今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国学”,是以先秦诸子各派学说为代表思想的,这其中儒家学说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或曰优秀部分,有些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汉文化的主体,还包括了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所创造的各种文化,比如“藏传佛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无论是使用“国学”概念还是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其内容范畴不仅应包括哲学理论、思想意识,伦理主张、道德观念等方面,还应该包括国艺(如中医、书法)、国俗(如中秋节、龙舟)等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外延比较完备的“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来。当代中国的文化,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三个部分构成的,前两个部分始终与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进入新时期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被赋予了一个新的高度,并由此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提法,尤其是“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即“优秀传统文化”。例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他强调:“孔子及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高度重视,体现了执政党高度的文化自信。2014年以来,习近平不断强调“文化自信”问题的重要性,强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徐教授在这里引用了很多资料来说“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大程度上把中国有史以来的优秀文化囊括进讲述的范围,而且不失现代的一些例证,从政治的高度把控文化的外延,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用严谨的学术眼光看历史、看政治、看文化,不偏不倚,正中肯綮,有力地纠偏了学生们在现实社会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误读误解误判。

最后,徐教授讲了“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传于现实并正在继续中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念与追求,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与灵魂所在。因此,在当代无论是从国学的观念出发,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出发,都要弘扬其优秀的部分,使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时代的促进作用。就各自的属性而言,“国学”、“儒学”属于民间的、学术的概念,“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概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蓝图。他要求“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讲述中,徐教授从三个方面立体多向地解构和论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学、儒学等之间的关系。徐教授在报告会上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让学生们既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理性地对国学、儒学学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上有了充分的认识。(创意写作学院 刘勇)

国学·儒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关系——本学期学术讲座第一讲顺利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