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教育,是山西农业大学体育滚球官网的一个特色,也是学院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担任学院专职教学督导并负责督导工作的安排,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听课、调研以及和督导们讨论,对我院通识教育有了一些了解,但很肤浅,下面仅听课中感想和思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院通识课程教学评价
(一)通识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目前,我院教学督导对通识课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基本和其他课程一样,也是听课为主,也是那些指标。但是总体感觉通识部的教师讲课技能和水平都不错,相对比专业课程的教师讲课水平普遍高。这从我们的听课评价表得分和督导简报点名表扬的人数比例就可以看出来。这一方面说明,有关领导在选人用人方面认真负责,选贤任能,另一方面说明通识部的广大教师备课用功、努力,工作认真负责。
从学生方面,普遍认为学习了通识课程后,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辨能力,对提高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二)通识课程教学不足之处
督导们对通识课程在听课、关注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1、班容量偏大,教师偏少。我院通识课班容量多在150人左右,甚至将近200人,再加之我们的五号楼、六号楼的教师是长方形的,这样坐在教师后半部的学生听课、看黑板以及互动,效果都较差。
2、教学形式单一,仅是课堂讲授。面对现在的学生,仅是课堂教学听的时间长了就感到疲倦乏味了,如果能结合课程内容增加一些参观、观摩等实践教学环节,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考核形式单一,都是写小论文。
二、关于通识教育的建设与完善
(一)课程名称与教学内容甄别
目前我院实施的通识课,课程名称可能是出于某些名人大家之手,也有可能是把外语直接翻译而来,但我总觉得有些课程名称听起来别扭,不符合中国人的书文习惯。例如《苏格拉底、孔子及其门徒所建立的世界》,总觉得这个题目太长,太繁琐;还有《幸福课》、《音乐剧》又感觉太简单、太笼统、太口语化。不符合中文标题“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文章语言”的习惯。
关于教学内容,据了解目前每一门课程是由任课教师两、三人讨论确定的,这样的话,很可能课程的内容与质量,与任课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文化底蕴关系很大,甚至会因任课教师变动,授课内容变化而不稳定。所以,如果由我们现在的任课教师,结合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体会,把每门课提出修改意见,再结合一些名人专家的意见,甄别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学习专研、提高教学水平。
(二)教材(或讲义)的相对稳定
高校课程教材,虽然不像中小学校教材那样重要,但也是教师组织好教学和学生复习、自习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于我们学校这样的生源,一本好的教材对于学好该门课程、掌握要点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我们的通识课程还没有正式教材(或讲义),对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学院把通识课程的教材建设提到议事日程。
(三)学生成绩评定与监控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考试试题的范围和内容,是对课程质量和知识水平的反映,所以考试成绩、命题质量,以及考核方式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检查、专业评估的重要看点。目前我们的通识课考核形式只有凭小论文给成绩,就显得考核形式有些单调。写课程小论文,有促进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增加学习主动性等优点,但也有“命题论文”的片面性或者“无命题论文”的随意性,这样,对于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知识点、覆盖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容易给人造成通识课程不严肃、送学分的误解。因此,建议通识课要改进考核方式,考试、考查相结合。可根据某门课的特点,进行形式多样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比如,考试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问答考试等形式。考试题型可以有客观题、主观题、判断题、思辨题、简答题、阐述题等。考查可以平时提问、课堂小测验、专题作业小报告以及到课率等。评定成绩课把几项成绩和结课考试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成绩不仅科学合理,而且成绩评定有据可查,也便于教学监控和评估专家的认可。
三、关于通识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
当我们对通识课程在关注、在探索的同时,也在从课程评价或教学评估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思考。也就是把我们的“通识课程”,基于我们的国情、校情和生源特点,着眼未来的学科评估(或专业评估),进行了一点思考。
(一)学科评估的规范要求考量
所谓着眼未来的学科评估(或专业评估)考虑,也就是要得到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评估组专家的认可。
从学科评估考量,不外乎教学条件、设施,教师资源配置,课程开设与质量,以及学生成绩评定等几个方面,要求达到或接近有关评估指标。
(二)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通识课程作为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大模块,学分和学时数占的比例很大。是否可以考虑把通识课程中的选修课,划分为专题形式的若干小型课程(一门课16学时或8学时),放到培养方案的校选课里,这样既不失我院重视通识课程教育,也把部分通识课化整为零隐藏于培养方案里,还可把部分通识课有选择性地贴近专业,供学生选修。
(三)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关联
通识课程是我院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大模块,如果能进一步把通识课程与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将会更加发挥它的作用,提高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效果。基于这个考量,我想是否可以把通识课程分类设置、分级开设,即针对专业性质而增减通识课程的门数,譬如,社科人文类专业可以适当地多开几门,工科农科类专业适当减少几门。文科类专业,文科基础好,学起通识课来也相对容易,多开设一些有关历史、哲学、政治类的通识课也合情合理,也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专业性的工作。相对而言,工科、农科类专业,则可以把通识课程作为科普性、拓展性知识学习,减少门数。甚至降低深度和难度,把同一门课程也可分为初中高两、三个档次,从学时设置和内容深度方面有所区分。像《高等数学》这门课,在农科、工科、经济类不同的专业,讲授内容深度是有区别的。
以上仅是笔者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加之成稿时间仓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张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