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迅猛发展,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日趋强烈,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成为大势所趋。它以人文教育为中心, 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追求,不仅满足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顺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需求,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由“精英教育 ”向 “大众化教育 ”的转移 ,为了消除长期以来的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弊端,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全世界培养健全的公民, 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发展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预期,或许在很大程度上与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的的选择与建构有关。
教学内容是教学效果的生命线,学生之所以选择某门课,目的就是了理解该课程相关方面的知识。但是,从目前各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来看,教师对通识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按照某本专业教材授课,将通识课程专业化;二是将通识课程庸俗化。这样的课程内容未能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更难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最终背离高等教育选择通识教育的初衷,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我院自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大力推行通识教育。至今,已两年有余,无论是教学管理者还是教学实践者,都在不断思考如何使得通识课教学效果最优化。因此,作为通识教育的亲历者和一线教师,笔者将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角度,谈谈通识如何通过通识课教学内容的优化促进通识课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对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自1999年以来,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顺利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我们清醒地看到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不争事实。而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对于人才的定义是不相符的。比如,索尼公司用人方面主要有五大标准:好奇心、恒心、灵活性、良好的心理素质、 乐观进取。UT斯达康人才标准有六个方面:创新精神、求异思维,与公司共同成长,综合素质强,团队精神,主动性,实效。毕博公司的用人理念是: 专业背景不重要,但致力于录用最具灵性与智慧的学生 ,注重能力和学生的沟通技巧,此外,潜在的领导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适应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等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通用电气 (中国)有限公司 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毕业生的素质:一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认同其价值观,即 “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二看学生是否有比较好的学习成绩;三看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由此可见,在具备基本素质 (如专业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等级等)的同时,还要看毕业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课知识,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知识,更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自由发展。也从中发现,目前的教学内容可能与社会需求是相脱节的,因此,要优化教学内容,进而促进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通识课教学内容优化的依据
如果要合理优化通识课教学内容,首先要弄清楚“通识”以及“通识教育”的内涵,并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各门通识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内容,不断改进教学。
(一)对“通识”内涵的理解
“通识”是通识教育概念的核心,所以明确“通识”所包含的内容尤其重要。它首先包含了人们生活中所具有的那些基本的常识,这种常识在每个时代、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普适性,是人们普遍拥有的东西。它还包含着那些不同但是相通的知识,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差异性、矛盾性,使每个学生面对这些不同时应该具有独立思考、沟通差异、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对“通识教育”内容的理解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以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的价值规范为基础,但是它从认识者个人背景出发力图超越这种文化价值的限制,达到对一种独特的内心世界的体验和表达。它研究的是人与人的价值及精神表现之间的关系,帮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人还应该了解自身的发展,了解自身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而这种历史文化不能只限于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历史,人作为世界中的人,所需要了解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 人文知识领域的设计目标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及艺术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这一领域概分为文学语文、历史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美学四大分类。
文学语文:文学、语言、文字、沟通等,旨在使学生欣赏人类各项创造能力及不同形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历史文化:史学、文物、文化现象等,旨在使学生认识本身及周遭世界的现在及过去,并能展望未来;
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宗教、生死学等,旨在使学生体会、思考、及论释人生及人类生存的意义;
艺术美学:艺术内涵及形式、美学理论及赏析等,旨在使学生观察、分析、及研究不同生活经验及文化现象。
2.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旨在通过一定的概念符合和数量关系反映不同层次自然界存在的一些“事实”和“事件”。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探究自然现象,观察和理解它们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科学认识。 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设计目标在于授予学生对生态及科学发展的基础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此领域的兴趣与认知。这一领域概分四大类。
生态与环境: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科技、生态保育的涵养;
物理与天文:旨在提供对天文物理有兴趣的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管道;
科技与信息:旨在了解信息科技对人类的冲击及藉由对该领域相关知识改善生活;
生命科学:旨在使学生探讨生命的起源、意义及目的,来了解现代科学的影响。
3.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人类的一些共同法则:认识世界的法则(认识规律)、处理事务的法则(行动规律)、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伦理道德)等等。这些方面的通识首先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如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一定的自身素养,比如法律、民主素养,还包含一定的能力,如沟通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设计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这一领域概分为四大类。
民主与政治:旨在培养学生法律观念与生活层面之融合;
社会与心理:旨在使学生了解社会群体及人类行为;
法律与生活:旨在培养民主素养及人权概念、认识多元政治制度;
经济与管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经济与管理知识,并为学生导入新知识、经济时代作准备。
我院目前开设的通识课程包括六大模块,分别是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艺术创作与审美经验、交流表达与理性评价、社会变迁与文明对话、道德承担与价值塑造等。参照上面三个方面的内容,现在所开设的课程基本均有涉及。
(三)通识教育的特征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人性、情感的品位,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性
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是对全体大学生所普遍进行的教育,其内容比较稳定,具有普遍意义,适应于任何专业的学生。
2.基础性
所谓“基础”,它不是细枝末节,它是指现代社会的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应掌握的文明的最低标准。通识教育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的基础性文化知识的教育,内容本身不属于专业技术知识,但它是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必需的基础,为今后的专业学习、终生学习及个人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3.综合性
相对于专业教育的狭隘性而言,通识教育的内容是综合的。通识教育内容宽度广泛,文理兼备,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思维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涵盖人类知识宝库中各主要领域的精华;它要保证内容的广度,以便于受教育者能综合运用知识并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其次,通识教育的目标是综合的,通识教育的倡导者都主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引发学生的动机,并培养学生有能力去继续他们的学习过程,以达到终生学习的目的。
4.教养性
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核为陶冶高尚的心灵与培养完善的理性。通识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除了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专家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应首先是一个懂得如何做人的人。其宗旨是使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知晓必要的知识,培养有教养的人。
5.与时俱进性
通识教育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通识教育只有随时调整其内涵与具体策略,顺应时代特征,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三、通识课教学内容的优化策略
在我院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通识课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得通识课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教学内容的优化要依据我院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通识课程教学大纲,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一)通识课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1.基本性原则
课程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相对于工具性、应用性、休闲性课程而言,课程应具有基本性。
2.整合性原则
课程应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贯通,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多种视角,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
3.深刻性原则
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发展完备理性,培养优美情感、陶冶健康人格,从而达成人的和谐而自由的发展。
4.时代性原则
课程应具有时代特征,尽可能地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5.普适性原则
课程所探讨的问题应适合全体学生学习,以不须预先修习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
6.主体性原则
每个领域内的课程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性的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机器。
7.导向性原则
学校对学生的选课给予一定引导和规范,确保学生选课的有效性。
(二)通识课教学内容优化的策略
1.考虑学生的非专业性,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由于我院通识课的开设是针对全院各专业、但非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前并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和内容,那么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选择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有利于非专业学生的接受。
2.注重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
通识教育是立足于教育的原点,是一种理念和思想;而专业教育只不过是教育全体的一个侧面,是一种方式和手段。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果从教育的原点对专业教育进行考察的话,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个体的能力开发和职业发展,这也是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但不是对立的关系,而且能够达到高度的一致。由于通识课的教学对象是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日后要在自己学科的教学当中的专业学习或生活中应用,那么教学内容就要体现出与各专业的相关,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出发点虽然不一样,但是两者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
3.实时监控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
由于通识课涵盖的知识范围很广,是综合性的知识,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重其知识点的紧凑性以及其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不能只能追求新颖性和独特性,而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的讲课程度、课时的多少以及教学条件设施等的限制,否则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通识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要注重实用性,知识内容要和实际相联系,多使用案例的形式展示知识内容,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讲述。这样学生才能感到学以致用,才能对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识课中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习的收获,容易产生满足感,因而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就很大,学生也就更容易对此产生学习兴趣。而理论性、知识性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就显得远些,学生不容易立刻体会到那种学习的满足和成就感,学习热情也就比较低。可是理论性、知识性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很重要的,它指导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学习到举一反三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理论性、知识性的内容要和操作性、实践性的内容合理搭配,即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要能提高学生的学力。
5.注意将解决未来的生活问题与解决现在的学习问题结合起来。
学生作为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有自身特殊利益和需求的个体,往往会根据生活现实和自身发展需要来判断和选择教学内容。只有找准社会发展与学生思想实际、成才成长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
首先,要联系思想实际。
大学生最大的切身利益主要集中在其自身的未来发展上,引导大学生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教学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普遍困惑建构教学内容。
其次,要联系学习实际。文理相融是通识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也是教学内容优化时应注意的一种倾向,由于大学文理科学生的高中知识背景有所不同、兴趣爱好差异较大以及对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期待有高低之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式的内容优化,比如,对文科学生设计自然科学类案例,对理工科学生设计社会科学类案例。使大学生的学习成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可以增强持久学习的动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要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
心理问题长期淤积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学会调适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
最后,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能够自主自觉地驾驭生活。
6.强调经典研读
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于深厚的文化素养之上。具备了良好的综合性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研读经典是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生不但能领略经典作者之时代、文化、思想状况及特点,而且还可以在自己所处的时代生活中,于思想政治、工作学习、为人处事等多方面获得益处。 在立足于民族特色的同时,教学内容优化还要注意吸纳国外经典著作中的合理内容,“培养学生适应全球化的生活, 分享其他文明的各种思想、看法和生活经历,并关注外部世界。”
然而,通识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在实践中的探索比在理论上的研究更艰难和复杂,没有固定的套路可遵循,是一项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磨合、调整、完善的艰巨任务,任重道远。(杨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