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创意写作学院徐建华教授在博学楼202教室为师生做了题为“国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关系”的学术报告。
报告从含义、范围和属性三方面带大家了解了“国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含义来讲,“国学”概念发轫于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期。当年,留日的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把这个日本词引进中国来,专指在中国本土上发生并为中国所特有的学问。“国学”虽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却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现在使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特定含义。党的十八大不久,2012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要把三件事放在心上: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不要搞小了。
从范文来看,季羡林提出了“大国学”概念——“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冯其庸也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他发表文章《大国学就是新国学》,说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国学的范畴里来。
当代中国的文化,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三个部分构成的,前两个部分始终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赋予了一个新高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提法。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从属性来说,“国学”属于民间、学术的概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概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蓝图。他要求“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党和政府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
创意写作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聆听了报告。(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