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体育滚球平台

教育快评:传统通识教育进学校可平静待之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3-31 00:00:00 点击:

媒体报道,国内第一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将于今年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至此,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标准化传统文化教材的研发已经完成。

根据惯常的情况,这一教材体系的完成,会引起一波舆论的质疑。但老实说,舆论质疑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今天,舆论有习惯性质疑的倾向,多种声音之中,习惯性质疑也算一种。这种状况人们应当习惯,甚至早已习惯。

某种程度上,舆论确实是一种权力。虽说已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公共麦克风”仍然是有人执掌的。何种声音被放出,守门人仍在起作用。舆论力说到底也就是守门人之力,有时舆论不过是守门人认可的看法的代称。

与习惯性质疑相比,更重要的是社会如何看待、是否接受传统文化在学校的登场。我没有总体性的材料,只看到一些现象。收费的读经班、女学班,已成为一种补习产业。《弟子规》之类的背诵,在民间涌动。禅师禅茶,在都市、在山林,都大有人往访。仁波切们与中产阶级的白领们过往甚勤。还有汉服、成人礼和给长辈洗脚的活动在推行……如此等等,五光杂色,良莠齐集,还真令人有一种“国学复兴”的印象。

一个国家在急剧现代化的过程中,相继会有传统的反弹,这应该是正常的事情。而且激进现代化的力量强,则激烈护卫传统的反弹也大。现代与传统之间,时尚与经典之间,变与不变之间,新与旧之间,相互冲激,作用与反作用一体,终究形成社会的合力,推拉前行。只有一种力,就无所谓平衡,社会未必就好了。

学校里的传统文论通识教育,从社会力学的角度来说,应作如是观。毫无疑问,今日社会的主调与主力,还是面向现代化的。如果因为现代化是必然的,就不希望任何“阻碍”,社会一门心思往前冲,那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埋藏着疯牛冲进瓷器店的危险。城市现代化升级中,老街区被拔除,那力度就很大,造成的文化破坏难道还小吗?

从社会生活来说,现代化、全球化的一统天下,虽不能免,但如果能留下一个安静的区间,让人知所由来,而不至于产生一种文化上的“世界公民”的无根之感,也不无好处。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中国,在人心中存一点中国文化的根脉,不是坏事。因为我们是要现代化的,而且现在是现代化仍然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传统鄙弃了事,以这种心境去面对传统,未必是一种好的态度。鄙弃传统,或者更多地看到传统的恶,甚至说到传统立即浮现黑暗和腐烂的想象,都大有人在,这不妨也是一种态度吧,但就算是为了印证这种厌弃的感觉,不也需要了解一下传统究竟是何物么。

编写了通识教材的专家表示,“目前各地高考改革的几个信号均指向国学,但考什么、怎么考又是一个难题”。我对这种将任何教育内容都化归为考试检验,而后又担心怎么考的想法不以为然。传统通识教育,就是让人了解传统而已,让人在精神和文化上有些内在的“根据”,是否一定要考试,尤其是否一定要挂钩于高考,是可以商榷的。

需要把握的一个度,是传统通识教育可以在中小学展开,但不可径直确定为学校教育的精神指针、中小学生的价值指南。传统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人内心的根基,但如果以之为规定的意识形态,那么传统将会被败坏,现代化也好,社会主义也好,也都会被凿空。民主、法治、公正、自由等等,在传统中或许也有根芽,或许也可以追溯性地说一直都有,但这些作为明确的价值并不在传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