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三校四区通识教育板块各部门的深入交流,提升通识教育工作者的通识素养、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入推进通识教育理念落实、通识课程提质升级、通识教学改革创新,切实思考探索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有益举措,共谋通识教育的长足发展,集团于7月10日上午启动了为期一周的暑期通识骨干培训。集团及各校相关领导,三校四区行政骨干、通识教学部及特色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等共计140人在上海参加了本次培训。
7月10日,十大体育滚球平台副校长陈春苗,集团通识教育板块主管、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主任皮若兰分别致辞,欢迎三校四区老师们参加暑期通识骨干教师培训。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丽华作题为“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识教育”以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讲座。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内涵、国外通识教育实践、中国通识教育的特点与现状等内容进行介绍,并分享了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顶层设计、目标定位、课程审核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宝贵经验。
复旦大学赵斌教授做“知新而温故:理科通识教学中循序渐进的PBL教学模式”主题讲座。他指出课堂中存在两大误区:一、老师讲课精彩,学生就能学好?二、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上课质量?其中显示出更为核心的问题:如何评价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收获更多?授课的用意是什么?赵教授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技术的辅助下,利用海量的知识、经典的材料,和小组成员“同甘共苦”,灵活采用视频课程报告、小组互评等方式,真正促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7月11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李宏图教授带来题为“全球视野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讲座。李教授从复旦通识“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模块的定位与目标出发,全面剖析了历史通识课为学生提供知识、视野、思维方面的重要价值,并以《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课程为例,展示了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的观念融汇。他尤其强调,在历史通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变化与挑战所需要具备的批判性、创造性、合作性思维能力。
7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分会秘书长、《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教授作“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讲座,系统性梳理了素质教育起源与内涵、国内外通识教育的诸多模式发展动态。庞教授《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一书,是十余年前集团三校通识教育工作者的启蒙读本,此次现场受教,受庞教授感召,更进一步增进了老师们的教育热情。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欣欣博士探讨了现行评价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剖析了当代教学评价理论与原理,详细阐述了“高能课”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其在中国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和质量诊断上的应用。通识教育作为构建优秀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系统有助于全面动态评估课程质量,促进高效能的教与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对推动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月13日,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教授在“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讲座中,对通识教育的源流进行溯源和厘清,剖析了国内外通识教育沿革与规模,以及通识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明确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两种教育,“通”是指贯通,通识教育的当代使命是,抵抗高速工具化、功利化倾向,冲破专业壁垒,克服片面专业教育的影响,防止两种“文化”的分裂,应对全球化发展需求。
与会的教师们积极参与了讨论和交流环节,他们就通识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专家们对教师们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他们强调了教师在通识教育中的角色,鼓励教师们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专家们还就如何评估和评价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的表现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周的研学培训,老师们与通识专家面对面交流,丰富的专题报告内容和众多实际的教学案例,让大家获得了全景式的深度体验,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切实提升了通识队伍的业务水平。
文:朱四维、石权、向小雪、郑玲玲、李璐琳、李汶陕
初审:张艳
排版:赵晓清
终审:李娇
通识教学部